在坚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发展众创空间”的大背景下,大学生是当前社会中最具“双创”潜力的群体之一,是万众创新的重要支撑力量。高等学校积极开展丰富多样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教改创新推动师生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创新,从而迎来万众创新的浪潮。然而,创新创业并非易事,也不能一蹴而就,如何树立正确的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如何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如何让高校、企业和社会共同来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真正实现“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创业推动创新”,成为当前高等学校面临的新挑战。
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学理念与模式。在高等学校中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对于促进高等教育科学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创新创业教育要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需要全社会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创新创业在校园内外都需要建设完善的创新创业培育体系,构建一个全方位的立体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培育体系。这一体系包括高校、政府、企业、家庭、学生等多个子系统,各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支撑,构成一个完整的、良性循环的创新创业教育培育体系。
政府是以政策引导和经济杠杆支持的方式参与创新创业生态培育体系的,它是支撑者、引导者和平台搭建者,但是一般政府不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具体工作。
作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主干,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培育体系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但不是唯一的主体。
企业是创业的产物,更是凝练了创业经验与教训的生动教材,也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企业是创新创业教育中除高校以外的另一重要主体。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每个学生背后都是一个家庭,家庭对学生的影响和学生对家庭的影响是相互的,学生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参与者,他们对创新创业的初始意愿、认知和动力与家庭培养密切相关,学生的创新创业需要家庭的支持,而家庭是社会的一部分,会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在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多数的家庭是隐性的影响和参与。
校企合作是一种“双赢”模式。校企合作,做到了学校与企业信息、资源共享,学校利用企业提供行业最新信息和需求,企业可以得到更多弹性的人才和智力支持,也为企业的人才储备和梯队建设提供了支撑,实现了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人才、技术、资讯实现优势互补,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了一种“双赢”模式。
在万众创新、众创空间的背景下,高校和企业的合作更应围绕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培养,坚持机制创新驱动、专业导师驱动、项目赛事驱动、平台互动驱动,助推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跨越发展。
(一)机制创新驱动
其一是推进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基本上停留在某个专业、某些教师科研项目的微观层面,甚至不如高职院校来得深入,高校的机制束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模糊都是障碍,要推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间的协同,就需要推进高校与高校,高校与政府、社会间的协同,推进学科专业间的协同,建立结构调整、多样合作、交叉培养新机制。
其二是高校自身的教学管理制度改革。要建立个性化培养教学管理制度,推行灵活教学、考核机制,使原来刚性的教学时间与企业弹性的工作、季节性忙碌需求相匹配,为创新创业提供时间、空间和教学体系上的支持,可以考虑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改革学生学业考核评价办法。
其三是联合业界与学界协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要坚持立德树人基本导向,开展人才培养观念主题大讨论,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其四是“校企共建课程”,以课程为纽带,让企业参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的共同设计,真正落实企业与学校的人才共建理念,从企业的需求出发,从行业的实际出发,训练和强化学生的专业能力提升。
(二)专业导师驱动
在创新创业中,企业最重要的价值是提供经验教训、行业引导,这就需要企业和创办企业的创业者们以导师的身份参与到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中来,切实地为初出茅庐的学生掌舵、导航、辨明暗礁。
这里的导师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其一是业界领导者、行业创新者、创业成功人士,他们可以是以“创业专家导师”的身份,激励着学生的创新精神,一定程度推动宏观的教学体系改革、机制构建,并以讲座、评委等方式给予学生创新创业的精神领航、思维拓展、战略布局。
其二是实践基地导师,随着这些年实践教学被重视,多数高校都在校内外开拓了实践教学基地挂牌单位,这些单位与学校相对联系紧密,可以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和就业岗位,学校为其订单式培养人才,这些实践基地中的中高层管理者,具备较多的业界经验和行业知识,可以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策略点拨和方向指引。
其三是校友创业导师联盟,随着国内创业大军逐步壮大,在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最近十年的毕业生中寻找合作的创业校友不再是难事。虽然他们中很多人创业并未达到成功的巅峰,但是都是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在攀登,他们的企业处于成长期,需要母校更多的人才支撑,他们的个人经验更有分享的价值,他们对母校的感情更深厚,他们的创新创业示范效应对在校大学生来说更具有影响力。
其四是高校里的专业导师,可以是有创新思维的专业老师、有业界经验的双师型老师、有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经验的辅导员老师,他们组成的队伍在日常教学和学生活动中,与学生保持紧密的互动,可以实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方案。
(三)项目赛事驱动
首先是以上述三个校外的创业导师为桥梁,引入企业实战项目、模拟项目,构建项目链,直接与各类专业教学课堂对接,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促使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动手实践直接呼应起来。加强实践、实验教学资源建设和共享,广泛搭建实习、实训、实战的平台,强调全员教育,增强学生的行业、社会接触机会,学生的新鲜活力为行业注入生机,与行业的参与度又为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行业观察提供有利条件。
其次,要运用好各级各类专业竞赛、积极举办校内各类专业技能竞赛、学科竞赛、创新创业竞赛,积极参与校外的省市级、国家级专业竞赛和创新创业大赛。近些年,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广告学和会展专业学生在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等均有所斩获,很多学生回顾赛事,都提到了在赛事中获得高强度的历练和快速的成长,很多学生因比赛中的表现而被企业直接聘用。与此同时,学校和专业在赛事中也逐步提升了专业影响力,同时拓展了与更多企业的合作空间与机会。
(四)平台互动驱动
通过挂职等方式,提供教师与行业更多的接触机会,提升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要改革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组织开展专门培训。
建设校园创新创业文化,把创新创业文化作为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有重点、分层次举办讲座论坛,积极发掘创新创业的先进典型,全方位、多方面开展主题活动,在学校场地相对富余的情况下,提供给在校学生、应届毕业生更多创新创业的试错机会,给他们更多的鼓励和勇气。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对经济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效评价要通观全局、长远考量,不宜用急功近利的心态或量化指标(如每年毕业生创办公司的数量)加以评价。高校要引领的是大学生积极创新的精神和用于创业的实践能力,要引导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方向是进行更多有知识含量的、有前景的高端创业与多元创业,是要大学生们积极创造自己人生的新平台、新路径。在这个过程中,高校一定是与企业密切互动,协同配合,才能使创新创业教育不脱离实际,才能让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效更加显著,才能让整个社会更具有万众创新的空间与可能性。
Copyright © 2002-2024 BET体育365投注官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四川省 成都市 都江堰市 青城山镇东软大道1号
邮编:611844
蜀ICP备12011972号